王鐸:五百年來無此君
作者:sxthlh / 日期:2017-07-27 14:16:03 / 瀏覽量:2267明萬歷二十年(1592年),王鐸生于河南孟津。他祖籍山西洪洞,其十世祖王成從山西遷入孟津邑雙槐里。幼時家境十分貧寒,過著“不能一日兩粥”的生活。
臨虞世南賢兄帖 扇面
釋文:虞世南帖 賢兄處見臨樂毅論,便是青過于藍(lán),欣忭無已數(shù)愿學(xué)耳。世南近臂痛,廢書不堪縷也。虞世南呈。
王鐸自幼勤奮好學(xué)。為學(xué)書法、繪畫,他無帖不臨,無畫不摹,用壞的筆堆成堆,洗硯臺的水積成潭,筆桿把他的手指磨起層層厚繭。親戚朋友、街坊鄰里都夸他是“靈童轉(zhuǎn)世”、“馬良再生”。在一片夸獎聲中,王鐸不禁沾沾自喜起來,慢慢地就忘記了勤奮,懈怠了學(xué)業(yè)。
一天,他在街上看見兩個老太婆相背而坐,一個搟饃,一個烙饃。搟饃的把饃搟好,用小搟杖一挑,向背后一撂,正好撂在烙饃前邊的鏊子上;烙饃的把饃烙好,用翻饃劈兒一挑,向背后一撂,正好撂在搟饃的前邊那一摞饃上,整整齊齊。王鐸看了之后,心想:我雖然在書法、繪畫方面打了些底子,但要像賣烙饃的老太婆那樣得心應(yīng)手,還得再下一番工夫。于是,他更加勤學(xué)苦練起來。從此以后,他的字寫得越來越好,畫也畫得越來越奇,名望也更高了。
李成小寒林圖跋 1646年
釋文:營丘意匠,披對蒼郁,颯颯秋氣感人。
王鐸13歲始專攻王羲之《圣教序》,自言“臨之三年,字字逼肖”。15歲時他能鉆精《蘭亭序》,對“二王”(王羲之、王獻(xiàn)之)“飲食夢寐之”,甚至做到臨“二王”“如燈下取影,不失毫發(fā)”。以后也始終以“二王”為其書法淵源。王鐸所臨以閣帖為主,他自己曾說“《淳化》《圣教》《褚蘭亭》,予寢處焉”。顧復(fù)《平生壯觀》亦載:“聞其臨《淳化閣》數(shù)部,非功力如此焉能精妙如此!笨梢姟洞净w帖》對他一生之影響。王鐸自定日課,“一日臨帖,一日應(yīng)請索”,以此相間,終生不易。
“宗晉學(xué)古”是王鐸最重要的書法見解。他認(rèn)為“書未宗晉,終入野道”,“書不師古,便落野俗一路”。他說,寫字“今易古難,今淺古深,今平古奇,今易曉古難喻,皆不學(xué)之故也”。又說:“書法貴得古人結(jié)構(gòu)。近觀學(xué)書者,動效時流。古難今易,古深奧奇變,今嫩弱俗雅,易學(xué)故也。予從事此道數(shù)十年,皆本古人,不敢妄為!
傳說王鐸18歲中舉,20歲中進(jìn)士,21歲任翰林,22歲放江南主考。江南人迎接主考時,見轎前有大旗兩桿,一旗上寫“十載寒窗讀書苦”,另一旗上寫“奉母命不出難題”。人們向轎內(nèi)一看,見主考大人是位年輕書生,根本不像年高德重的飽學(xué)之士。大家都竊竊私議,有人說他是官家少爺,憑著老子當(dāng)大官放主考,哪有真才實學(xué),恐怕頂多也只是知道“子曰學(xué)而時習(xí)之”罷了。
臨褚遂良《家侄帖》 手卷 綾本 1646年
釋文:家侄至,承法師道體安居,深以為慰耳。復(fù)聞久棄塵滓,與彌勒同龕,一食清齋,六時禪誦,得果已來,將無退轉(zhuǎn)也。奉別倏爾逾卅載,即日蒙恩,遂良須盡白,西眺于邑,悲憫更深。
王鐸在轎內(nèi)聽得清清楚楚。果然第一場出的試題就是“子曰學(xué)而時習(xí)之”。許多人都說果然不出所料,很快交卷。第二場依然是原題,但要求內(nèi)容不許重復(fù)。這下可難住了眾舉子,他們把所學(xué)的知識全用光了,才勉強(qiáng)交卷。第三場,沒想到又是同一題,眾舉子叫苦不迭,難于應(yīng)付。大部分人搜盡枯腸,還是交了白卷。在發(fā)榜之后,眾舉子拜師之際,王鐸哈哈一笑,當(dāng)眾揮筆,照題一氣寫成七篇辭藻雅麗、文情并茂、議論精當(dāng)?shù)钠嫖,一時才驚四座,聲威并振。當(dāng)時別家中魁掛匾,文為“江南才子”,唯有王鐸家門首懸匾上書“才壓江南”。
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后,皇帝讓他書寫一匾額:“天下太平”。王鐸奉詔來到金鑾殿,被內(nèi)侍臣引到那塊匾前。他掂起斗筆,一揮而就。不知是他疏忽,還是故弄玄虛,竟把“天下太平”寫成了“天下大平”。
皇上聞報金匾掛了起來,便帶領(lǐng)滿朝文武前來觀看。開始,他一直夸獎王鐸的字寫得好。當(dāng)他發(fā)現(xiàn)“太”字少寫一點時,臉上馬上露出不悅之色,在場的文武大臣、待詔工匠都為王鐸捏了一把冷汗。只見王鐸從從容容地拿起斗筆,蘸好金粉,站在匾底下,搭手一擲,那支筆便從他手中騰空而起,“颼”的一聲飛向金匾,筆鋒所觸之處,不偏不倚,恰好點在“大”字左下方,遒勁灑脫的一個“太”字活靈活現(xiàn)地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。頓時一片喝彩,齊夸王鐸神功;实垠@喜萬狀,脫口稱贊道:“王愛卿真乃神筆也。”從此“神筆王鐸”馳名天下。
五言詩 立軸 綾本 160×48cm 1647 年
釋文:(空)林雙塔近,閑臥避人知。偶到鳴鍾候,(重)攜欲雪時。龜言端疏草,鶴吭入巖池。無(處)憂磐切,山房緩所為。